仓颉造字的传说
相传,黄帝部落的人们的日子渐渐富裕起来,吃、穿、住、行样样问题都解决得很好,语言也丰富起来,但是好些事情记录不下来,全凭大家口耳相传,许多事情一传十,十传百,再往下传就传得变味了、失真了。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文字来传递信息,记录事件,黄帝也深深感觉到这一点的重要。
有一次,黄帝到一个陶坊去视察,发现制作陶器的工匠在陶器口沿刻画横线计算陶器数量,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计数办法。但缺点是口沿刻画横线十几二十个可以,画得多了,数起来就有些费劲,而且容易记差出错,每个陶器的口沿长度也有限,刻画不下很多,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
仓颉
仓颉是黄帝的史官,黄帝就命他想办法造字。于是,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,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。可是,他苦思冥想,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。
说来凑巧,有一天,仓颉正在思索之时,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,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,正好掉在仓颉面前,仓颉拾起来,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,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,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。猎人看了看说:“这是貔貅的蹄印,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,别的野兽的蹄印,我一看也知道。”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。他想,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,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,画出图象,大家都能认识,这不就是字吗?从此,仓颉便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,譬如日、月、星、云、山、河、湖、海,以及各种飞禽走兽、应用器物,并按其特征,画出图形,造出许多象形字来。这样日积月累,时间长了,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。
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,黄帝非常高兴,立即召集九州酋长,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,于是,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。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,后人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“凤凰衔书台”,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,取名“凤台寺”。
仓颉照葫芦画瓢造出来的字,大家就叫象形字。后来仓颉又把象形字拼到一块组成了一些字,比如“日”字和“月”字拼到一块就是“明”字;“女”字和“子”字拼到一块就是男女和好的“好”字。仓颉用这种办法造出的字,就是会意字。
据说仓颉造字时,摔倒在雪地上的地方,就是今天黄陵八景里所描述的“北岩净石”的北岩,即现在黄帝陵桥山西侧的北坡底村,这个地方也被人们称为仓颉造字台。
仓颉因造字有功,他死后,人们就按照黄帝的遗诏在离黄帝陵不远的地方将他埋葬。